3)第二百八十章 儒商 下_大时代190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知四爷怎么看这事儿呢?”

  “高粱确实耐旱耐碱,产量有所保证,但高粱米不适口,价钱是上不去的,以增加棉麦赋税。推广甜高粱为山东保粮,二爷的心意不错,但行事太过蛮横了,这会伤到小民生计的!

  不瞒二爷。孟某在山东也有几千亩地的,今春播种,孟某还是要种麦的!”

  对于山东官府蛮横的推广甜高粱种植,孟洛川这边也是有说法的,为山东保粮。听上去是不错,可等到缴纳田赋、租税的时候,一亩高粱的出产,老百姓手里又能留下多少呢?

  “嗯!若我以高粱米一成的价格收购青杆呢?”

  对于甜高粱的产出,李大成这边也是有谋划的,一亩甜高粱平均产粮在三百斤上下,产青杆至少七八千斤,以一成的价格收购青杆,一亩甜高粱的收益足以抵得上三亩地。

  虽说大成公的糖酒产业一时还建不起来,但几个月的时间。也足以让大成公在各地建造一些制糖、制酒的小作坊,即便山东全省都栽植了甜高粱,即便大成公的产能有限,收购青杆,至多让大成公亏损百万上下。

  以山东官府推广的力度来看,今春甜高粱是不可能遍及全省的,有侧重点的建造制糖、制酒作坊,弄不好今年收购青杆的事儿,就能做到不赚不赔,但这也要有个前提的。那就是大成公能弄到酿造朗姆酒的方法。

  虽说还有几个月的时间,但李大成这边也不确定李诚有那边能不能雇佣到合格的酿酒师,找不到酿酒师,今年秋收的时候。真的就要亏本喽。

  “这样的话,孟某也种甜高粱!”

  “那咱们就说定了,我出种子,之后高粱米青杆,我也照单全收!”

  “二爷,您又是为了什么?”

  “民生!”

  “民生?”

  “对!山东连年水旱灾。即便高粱米绝收,青杆也能卖出钱的。

  干旱只要不是赤地千里,一亩的青杆怎么也有几千斤的,大水,只要水能在几天时间退去,高粱也不会涝死。

  鲁中河道多半淤塞,广植甜高粱的目的,最主要的还是对抗水灾。

  只要山东一省的粮食大抵够用,运河工程即将上马,一旦出现了大范围的灾荒,直接引难民到运河工地就好,几十万、几百万壮丁,运河工地用的了,到时候以工代赈就是了。

  但粮食不足,这事儿就难办了,从南方运粮,价格数倍于当地的粮食,运河工程的资金也是有限的,耗费太多,也不可能!

  广植甜高粱,虽说会在短时间之内拉低百姓的收入,但饿不死人啊!所以这是为了民生。”

  听了李大成多少有些偏颇的解释,孟洛川也算认可,这么算来,广植甜高粱,还真是有大益于山东的。

  “二爷高义!”

  有益于山东百姓,孟洛川就要认可,就要赞许,在大义之上,孟洛川这个儒商也是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keho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